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建设为契机,利用出访和学习机会,对国内外各层次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调研,对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及国内多个高职院校的典型实训基地进行了考察,从而对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准确定位,系统科学地制定了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并成功建成了集“实践教学、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服务”四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的路子。特色化实训基地以深度的校企合作、一流的硬件设施、优秀的企业文化、创新的管理手段,成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新趋势的代表、校企合作的媒介、特色办学的品牌。实训基地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的称号,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成果为教育部认可,在2012年全国高峰论坛上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广。
在合作理念上,建立“无培不稳,无培不活,围绕重点,做好融合”的合作理念。在建设定位上,致力于打造具有集“实践教学”、“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服务”四方面功能于一体的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在建设原则上,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资产使用共用化、设备功能开放化、实训环境生产化、运行管理企业化、服务对象双向化的建设原则。
按照《西区实训基地建设五年发展规划》设计思想,学院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内容分为基本的建设、平台建设和核心建设三部分。
基础建设内容有: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能鉴定功能设计、实习实训机制建设、基地管理模式设计、实训评价体系设计六个方面,并将它们做实、做细,努力打造一个底子牢靠的建设基础。
实训基地以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等六大支柱为基础,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和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平台。
第一,搭建四个专业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形成共享资源库,辐射和带动有关专业群的建设。建设含有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试题库等的课程学习包和技能培训包的专业教学网站,为30门核心课程及其他课程提供共享资源库。
第二,搭建四个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平台。一是利用专业优势,成立化工产品研制中心;二是建立生产运行装置仿真中心,开发五套新建装置运行软件;三是组建企业项目工作室;四是拓展培训功能,开展企业员工素质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
改扩建了数控加工实训车间、机加工实训车间、化工设备维修实训车间、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装置、汽提塔自动控制实训项目,新建了苯乙烯半实物仿真装置、常减压实训装置、油品储运与计量装置、模块化集成式自控装置、仪表维修工职业鉴定装置、化工产品研究所和21个实训室,其设备均是针对各专业工学结合课程需求自主研发,按企业真实生产装置以特殊的比例缩建,采用企业真实工艺流程、DCS控制管理系统、安全环保,能同时供石化、炼油、自动化、机械各专业使用,具有规模大、装置集中、多功能等特点。建设特点可以概括成为:实物介入信息化型、替代物料型、自主研发型和科技服务型。
学院围绕实训基地五年建设规划,开展青年教师质量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培养工程,创新了“引、聘、训、评”闭环培训系统。通过制定教师参与企业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及研发技术等实施方案,出台《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办法》,有效促进了“双师”能力的提升。学院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外引内培,深化校企深层次地融合。通过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形成了专业素质强、结构符合常理、适应骨干校建设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骨干校建设期间,学院“双师”素质专任专业教师比例为94%。建立由322人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其中的194人参与学院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其中180名兼职教师承担课时比例达到50.5%,涌现出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名师1人。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学院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所确定的课程教学体系及培养目标,着力调查石化行业的新需要,努力搜集生产装置新操作规程及管理新方法,来充实专业实训课内容。选拔并培养各个专业中典型的编制案例,以点带面实现全方面提高,最终开发一批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
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结合石油化学工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围绕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评价考核等方面,通过教师自主开发和引进,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包括专业标准文件库、网络课程库、教学录像课、多媒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专业图片库、专题特色资源库、专业视频动画库、专业信息文献库等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化学工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为保证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学院启动了“教室和实验室建设学习终端设备—多媒体一体机”建设项目,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实训基地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门禁、ISO9000管理、“6S”现场管理、目视化管理等企业化管理手段。推行实践教学6S管理后,实训基地达到了窗明地净、设备整洁;各类物品定置摆放、台理有序的整体效果;各类标识规范齐全、鲜明醒目。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师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现场时,注重安全已成了习惯,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半年来,全院实训室无任何实训人员、设备的安全事故,使实训基地能够从容应对校内外的各级各类检查指导、参观学习,真正树立了良好的对外窗口形象,形成了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品牌。
在实训基地中植入企业文化气息,所有的厅廊、实训室、装置等在空间的环境设计上均体现石化企业品质、效益、共赢的文化特色,在“严谨、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和“精品、责任、执行”为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工作作风为核心,构建活力、创新、实用、特色鲜明的实验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形象设计、办学理念凝练,将个人价值观、学院愿景、企业理念与社会效益有机整合,构建“和精行”校企文化体系。让参与培训员工及学生从始至终都能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员更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也就是让学员在实训基地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培养学员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实训基地以深度的校企合作、一流的硬件设施、优秀的企业文化、创新的管理手段,成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新趋势的代表、校企合作的媒介、特色办学的品牌。
2012年9月,“2012中国职教与石化工业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及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院校长会议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次会议由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报、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承办,辽宁省教育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协办。全国近100所石化行业代表,近100所高职学院代表,共有近300人参加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院党委书记王家夫做了“政府与行业双主体共建职业教育模式”及“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经验”校企深度合作的案例报告,与会领导专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企校共建的实训基地,高度地赞誉了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
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办的“中国石油2013年职业技能竞赛机泵维修钳工竞赛”在与学院联合办学的锦州石化公司举行,为办好这次赛事,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锦州石化公司通力合作,从5月份开始就积极进行竞赛的筹备工作,专程来锦参加本次竞赛闭幕式的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万余在参观比赛场地后,称赞竞赛考试中心“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在闭幕式上又一次对实训基地以及“三实”培训活动的开展给予高度评价。
2012年6月,学院由副院长李晓东带队一行5人参加了在天津国展中心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谈会信息化match专项展,集中展示了开展国家骨干校建设实物介入信息化教学做一体化成果。学院参展的苯乙烯半实物仿真工厂、智能校园工厂、加氢裂化装置虚拟现实资源、仪表工在线顶岗实训系统等得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兄弟院校认可和赞誉。6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到展区视察给予肯定和表扬。
实训基地紧紧围绕“四位一体”的定位开展工作,尤其在实训教学和职工培训这两条战线上收获颇丰,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的称号。
据统计,在2012-2013年期间,学院共完成技术改造、新研发技术等横向科研课题56项,科技服务到款额83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价值5600万元。新增国家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石化专业的杨连成博士以精细化工研究所为基础,依靠学院的企业项目工作室积极为企业组织研发技术项目,先后与多家精细化工企业签订科研服务合同,为企业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吸引资金100多万元,给公司能够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超过1000万元,同时又申请专利4项,其中2项发明,2项实用新型,已经有多家公司就发明专利的问题与杨博士进行沟通。
三年来,学院为区域经济企业共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横向课题65项,新增专利29件,技术服务到款额1696.7万元,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8600万元。
实训基地的校企文化建设大多数表现出的特色就是精心、用心。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方面面处处都体现了设计者精心设计和建设者用心建设的细节。实训基地的一花一草皆有心、一泵一阀皆载情,在这种环境中,实训学生、培训员工时时都在接受这种校企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石化职业人的良好素质。实训基地浓厚的企业氛围,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成果吸引了国内大批专家和学者相继来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职教专家马树超研究员在参观之后对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给予了肯定,对实训基地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真实的工业氛围称赞不已,尤其对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赞扬。据不完全统计,学院近三年来共接受200多个国内外高校团体,2000余名专家及教师来访,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在国内得以广泛传播。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也吸引了澳大利亚国际文化资源交流中心、韩国新罗大学对外协力处中国事务部、台湾修平科技大学代表团等团体的来访,也接受了来自巴基斯坦、喀麦隆、加纳和叙利亚等国家的20名留学生的留学培训,实训基地做为澳大利亚留学生实训基地已经挂牌使用。
第一,科学管理,四位一体。学院实训基地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服务“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为仿真或真实性生产、教学以及开展科研、培训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校企一体,四个融合。学院构建了“公司+学院”企校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四个融合,即:公司培训与学院教学的融合、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任教师的师资融合、企业与学院在企校合作体制与机制下的行政管理权限融合及产权融合。
第三,虚拟仿真,软硬结合。学院在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的基础上,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建设具有实物工厂特点的生产仿真型、虚拟型的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平台。
第四,二个结合,互动互换。坚持企业培训优先、成果共享的原则,搭建了“专业+企业”工作平台,借助企业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把实训基地建成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设备功能开放化、运行管理企业化的校企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与学院、学员与学生在功能、人员、身份、环境、评价等五方面的“互动、互融、互利”。
(案例来源:辽宁教育研究院科研案例库;案例提供: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案例执笔:王宝仁)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8
邮箱:2853760590@qq.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288号